伊春空难仅两分钟逃生 详细解读逃生细节
编辑:驾驶网 来源:广州日报 2010-08-28 👁4757
“如果96人都具有非常完备的逃生常识,我可以肯定地说,幸存名单里会有更多乘客的名字。”某资深飞行员痛心地说。 伊春空难发生后,乘客的逃生常识让航空专家们表示忧心,从坠落到爆炸起火,往往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够乘客逃生,此时,任何一个错误的动作都足以致命。 不少乘客不懂使用氧气面罩 十个乘客六个不听安全演示 记者昨天随机采访了十个乘坐过飞机的市民,发现竟然有六个人对逃生常识都蒙查查。 林小姐经常乘坐飞机出差,“每架飞机上的都一样,没必要每次都听吧?”实际上,乘客每次乘坐的飞机机型都不同。比如有的是空客系列的飞机,有的是波音系列的飞机,有的是小型支线客机,不同机型,连紧急逃生出口的设置都不一样,所以,每次乘坐飞机时,首先要弄清楚乘坐的到底是何种机型,然后再认真听乘务员讲解。一定要弄清楚紧急逃生出口的位置。 在这十个人里,记者还随机问道“怎样才能让氧气面罩供氧”,结果只有3个人知道要用力向下拉面罩,其余7个人都认为只要戴上了就能立即供氧。因此,前段时间才会出现乘客投诉氧气面罩中没有氧气“憋坏人”的情况。 空难逃生 错一小步都足以致命 飞行员解读空难中的逃生细节: ■ 错误细节:用手机砸玻璃窗 幸存者:“一名坐在第十排的乘客拿起手机拼命砸玻璃窗,但根本砸不开” 飞行员:这是乘客的本能反应,但显然是在浪费逃生时间,因为飞机的窗户是透明的树脂合成的,即便是用枪射击也很难击碎,用手机、高跟鞋肯定没用。 ■ 错误细节:直接从破壁跳下 幸存者:“在飞机的右前方机舱壁上,有一个巨大的窟窿,估计就是在跑道上来回弹撞时形成的。根本来不及多想什么,直接就从那个窟窿跳了出去……” 飞行员:飞机机身较高,离地至少几米,直接从机舱断裂处往下跳,容易致残,最好能借助救生滑梯往下跳。每架飞机根据其大小都配备了救生滑梯,一般在登机门附近,遇到紧急情况时,受过专业训练的机组人员会打开救生滑梯。 ■ 错误细节:急于逃生堵死出口 幸存者:“急于逃生的乘客全部涌向紧急出口,紧急出口一下子堵死了。” 飞行员:按照目前信息分析,伊春空难的空乘人员多数可能已先于乘客遇难,否则会组织乘客有序离开飞机,会有更多的人逃出飞机。飞机坠落之后,逃生舱门可能会发生变形卡死,出现不好开的情况,机组一般配备有工具,用于打开逃生舱门,组织乘客有序离开飞机。如果乘客都一股脑涌向紧急出口,势必会堵死逃生通道,贻误逃生时间。 ■ 错误细节:拎着行李逃生 幸存者:“有旅客逃生时还不忘拎起箱子往外跑,被别的乘客一把推到后面。” 飞行员:拎着箱子逃生显然是不理智的行为,影响速度,浪费时间。 ■ 出事瞬间:架上行李纷纷砸下 幸存者:“在飞机剧烈的弹跳起伏中,乘客头上的行李箱全部被震开,各种箱包重重地砸在乘客的身上……” 飞行员:乘客的大件行李最好托运,随身携带的行李不要过重,否则发生意外的时候,行李架上的行李坠落也易伤人。 乘飞机出行仍然最安全 出事概率极低:天天坐飞机,3223年才遇一次空难 伊春空难并不能否定航空仍是远程交通最安全的方式,而且它正变得越来越安全。30年前,重大事故的发生率为每飞行1亿4千万英里一次,如今是14亿英里才发生一起重大事故,安全性提高了十倍。 换一个说法来计算的话,可以这样比方,一个人每天坐一次飞机,要3223年才遇上一次空难。全球累计空难丧生的人数还不及全球3个月内死于车祸的人数。 据统计,中国民航安全飞行了2012天,才发生一起伊春空难这样的事故。 空难三种形式 高空解体: 起飞失事:降落坠毁: 在空中永远要系紧安全带 如果遇到高空解体的状况,不论坐在飞机的哪一个部位,生还希望都很渺茫,如2009年6月的法航A330空中解体,机上228人全部遇难。 即便生还的几率渺茫,也要在空中系好安全带。不然的话,飞机尚未坠地,在空中翻滚的过程中,乘客就已经在机舱中被来回撞击丧命了。 起飞失事: 数数座位离紧急出口差几排 起飞后失事有可能是因为飞机出现故障或遭遇恶劣天气。如果出现故障却没有爆炸起火,机上乘客有可能全部获救;如果遭遇恶劣天气特别是从空中下降到地面的气流,飞机就会坠毁。比如2010年1月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波音737迎着狂风暴雨起飞,不久就坠落地中海,无人生还。 无论哪种原因,乘客在起飞前应观察紧急出口在哪里,尽量数一下从你这排座位到出口那排座位之间有多少座位,这样即使看不见,你也能知道什么时候赶到了紧急出口位置。 降落坠毁: 保持冷静赶快逃离残骸 一般飞机在降落时头稍低,这时机头最容易遭到撞击,机尾则完好无损,这种状况下,坐在机尾的座位是最安全的。比如此前的利比亚空难,机身完全粉碎,只有机尾基本保持完整。一些专家认为那名幸存的男童应该是坐在机尾部分。 只要所坐位置没有发生撞击和爆炸,乘客在保持头脑冷静的情况下,尽快远离残骸,生还几率最大。
|